【zermezerman/朗嘎魯】
鐵器、石器還有許多破碎的陶片,被埋在地表下約二百一十到三百公分,這是宜蘭南澳鄉的漢本遺址出土的文物,在文化層堆積厚度大約超過一公尺,土質為暗褐色沙壤土,土質密實,除了石片、鐵器,以及豬顎骨等生態遺物,還有一樣有著特別紋路的陶片,像眼睛形狀的圖紋,叫做附加堆紋,考古學專家劉益昌表示,這一個圖紋從新北市淡水的十三行文化一直往南到台中清水營埔文化,另外在東部地區宜蘭南澳的漢本遺址,在到花蓮玉里以及玉山國家公園出土的遺址中都看的見 ,與金屬器時期的十三行文化,上、下文化層物質的文化相似。
另外從人體遺骸就可以看出,人的手臂骨粗大,是個有著航海能力的民族,而這次在漢本遺址,也就是他們的其中一個據點,帶著許多的鐵器、玻璃、貝類等物品,與當地族群以物易物,交換山產等食物;而從出土的文物中發現,台灣早期根本沒有生產的玻璃珠與瑪瑙珠,顯見他們的航海範圍更遠到東南亞地區。
而這一群居住在漢本地區的民族,劉益昌說應該屬於台北平埔族,推測在一千多年前因為遭遇天災,下雨或颱風,導致水匯成小溪,流入家屋,山坡土質也因此鬆動而造成土石流滑落,房屋被淹沒無法繼續居住,這一群人又遷移回北海岸淡水一帶;現場可以看到大石頭壓扁住家,甚至石板棺還有水流沖過的痕跡。
這個漢本遺址,被埋了千年,因為開挖蘇花改南澳到和平段的橋墩基礎建設時意外發現,也讓平埔族文化遷徙史增添了新的歷史脈絡與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