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中歷史課綱微調議題近日吵得沸沸揚揚,觀看現行使用的教科書,國小的社會科要等到高年級才講到原住民族,並且以「高山族」和「平埔族」將原住民族分類,而這次歷史課綱微調關於原住民族部分主要有兩個,一個就是依原基法將「原住民」一詞改為「原住民族」,另一個就是增加漢人來台灣跟澎湖的緣由和經過,說明原住民族和漢人互動,並無特別調原住民族歷史在高中歷史課綱中的比例,對於原住民族群歷史介紹篇幅原本就已經很少,平埔族更是少之又少,甚至粗略的只歸類為平埔族三個字。
外界總是習慣以「平埔族」統稱,但「平埔族」並不是一個族群,而是相對於高山原住民族的用語,平埔族群分類,各家學者意見有出入,但普遍來說,包括噶瑪蘭、西拉雅、道卡斯、凱達格蘭等至少有20支族群,學者認為從過去人類學者就習慣以生番、熟番,高砂或平埔等名稱二分法原住民族群,但事實上這樣的分類以漢化程度或是接受文明程度為依據。
西拉雅族文史工作者大聲疾呼,這次的歷史課綱微調,原住民族群應該站出來要求提高原住民族歷史在歷史課綱中的比例,導正社會大眾過去教科書上總是淺淺帶過的原住民族歷史教學,也讓各族群了解原住民族在台灣的歷史正當性與主體性,也讓原住民族學子更加認識自我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