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從退休的資深老師所珍藏的黑白相片中,遇見五十多年前,矗立在新市國小校園中一棵高聳參天的老欉蓮霧樹,樹下排列坐著一群當時的幼稚園應屆畢業生。當長輩說起這棵老欉蓮霧樹,眼神發亮,笑顏燦爛,年少歲月伴著一群純真孩童於這棵老樹下邊教邊學,雖然教學技巧略顯生澀,但熱情活力無限,昔日的青春歲月,正如新市特產「白蓮霧」---甘甜中微帶酸澀,真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透早天罩霧,黑鶖騎水牛,順續捾茄芷,後宅撿蓮霧。」這首由新市鄭區長枝南先生題寫的詩,描述的正是百年前新市特有「白蓮霧」生長的盛況。在爺爺奶奶那一代所風行的蓮霧,猶如翠玉般美麗色澤的綠色蓮霧,是種難以形容的獨特風味,只有在新市才能品嚐得到的。傳說中:嘉慶君遊台灣,將各地區的特產水果封賜美名,早期平埔族「新市蓮霧」和「麻豆文旦」曾經是水果界的「絕世雙嬌」。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進步,外地蓮霧品種不斷改良,加上本土土壤酸化,病蟲害侵襲,本地居民大量砍伐老欉果樹,獨特的新市白蓮霧,逐漸凋零消跡。昔時這種個頭小、滋味略為酸澀的白蓮霧逐漸遭到市場的淘汰。殊不知,早期農家生活貧困、物資缺乏,隨處可見的蓮霧樹,果子雖稱不上派頭,卻是平民百姓視為珍寶的食物,甚至掉落在地的熟果,以今人眼光理當丟棄的「瑕疵品」,也因為前人愛物、惜物的觀念與習性,勤儉又嘴饞的孩童一顆顆撿拾回家清洗潔淨、曬乾後,接著發揮老祖先的智慧與創意,以糖熬煮成蓮霧乾,在當時窮苦的年代,這絕對令人回味再三的零嘴,永遠深藏在心中的甜蜜。 民國九十一年,一群熱愛故鄉的文史工作者,積極尋回白蓮霧,在「一鄉一特產的」理念下,以懷舊的古早味做為招徠,白蓮霧再度成為新市區的特色農產。雖然白蓮霧甜度較低又略帶澀味,但因特殊的清香氣味,重新喚醒老一輩的童年回憶。雖傳統農業日趨沒落,然近幾年來公所積極推廣,透過老欉進行「開枝散葉」復育工程,產量已有擴充,並辦理「蓮霧節」系列活動,逐漸打響名號,成功找回在地產業風貌;不僅讓後輩子孫認識這種「最本土味的水果」,也希望讓更多民眾分享前人單純簡單的幸福感。 現代人吃慣了各式珍饈佳餚,要滿足挑剔的口腹之慾,談何容易?這一粒粒酸甜微澀,香氣十足,口感特別的白蓮霧,寄語其中的是對過去歲月無限懷思與感恩,甜蜜滋味又有何物可堪比擬?
註:在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中,「茄芷」的用字應為「加薦仔」或「加志」,然因考量目前尚與大眾認知不同,恐產生疑慮,故仍隨俗採用廣為流傳的「茄芷」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