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的戲曲環境,舞台大多來自於廟會慶典的戲棚,由於時代的變遷,使得客家戲班不斷的學習改良演出風格,來因應各種場合所需,因此留下許多精彩好看的劇目。
《客家戲曲》製作團隊整理曾盛行於台灣客家聚落的傳統劇目,將其去蕪存菁,保留戲曲表演「四功五法」之本質,加入新元素、新思想、新人物,重新創作,打破傳統的陳述方式,結合電視攝影手法加以創新,展現脫胎換骨後的新風格。
其中,音樂特色以東方樂器為主,西方樂器為輔,呈現出客家戲曲音樂豐富及多元性。將平板、山歌子以及各種客家採茶腔、山歌腔系列,加以「板腔化」,應用在各種情節、詮譯各個人物性格。
比如:【散平板】、【採茶導板】、【緊板山歌】、【山歌散板】等板式,使得情節發展,得以擴大延伸;劇中人物情感之表達,更能發揮到極致,更創編符合客家風情的新曲調,改編各式民謠,應用於各劇目所需,以達動人心弦。
而服裝風格方面,以傳統戲服質材的大緞、絲綢為基底,再以雪紡沙、棉麻布料作為陪襯,花色以花葉、龍鳳、鳥禽等圖騰為主,依照各種人物地位、角色性格的變化,作為服裝設計理念。依照中國戲曲傳統戲服之年代考究,服裝造型以明、清兩代為主,再依劇情及角色所需,以布質與色彩加以重新改良製作。
新一季《客家戲曲》運用創新的元素,創新的劇情與人物,結合音樂、服裝的精緻化,來展現脫胎換骨後的新風格,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新感受。
|